电话:0335-3012433 传真:0335-3012433

心理热线:3102599

主页》 医院动态医院新闻

医院新闻
【转新华社】砖·诗歌·无人机——记秦皇岛三位长城保护员

发布日期:2023-07-19 23:37  来源:新华社  浏览次数(3123)

分享此篇文章
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 7月18日,《新华每日电讯》发表题为《砖·诗歌·无人机——记秦皇岛三位长城保护员》的报道。

收藏长城砖、创作长城诗歌、放飞无人机,这是秦皇岛三位长城保护员的业余爱好,也都和他们的“专业”相关。
许国华曾经营煤矿,现在开了个文化展馆,馆里重要藏品是长城砖;张鹤珊年轻时爱好文学,现在仍经常写诗,吟咏对象以长城为主;张鹏喜欢摄影,常用无人机拍照,主要拍长城。
秦皇岛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所在地,也是长城保护员制度的首创地。2003年这里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,2006年这一制度写入国务院颁布的《长城保护条例》。20年来,秦皇岛境内223公里长城沿线,留下了长城保护员们的足迹,也承载着他们的岁月。他们陪伴长城的晨昏,长城融进他们的生活。
许国华:捐给义乌一块长城砖
许国华祖上400多年前从浙江义乌迁到秦皇岛。而今,他作为后人代表回到义乌,经文物部门允许,捐给义乌博物馆一块长城砖。
这块砖烧制于秦皇岛的板厂峪村。2002年以来,这个村共发现明长城砖窑217座,这些发现与许国华有关。
板厂峪村在长城边上,是许国华的出生地。他从小就听家里老人讲,祖先是随戚继光北上守长城的浙江义乌兵。史料记载,明隆庆年间(1567年—1572年),戚继光奉调北上戍守蓟镇长城,分几批将自己训练出来的义乌兵调到北方。这些义乌兵在当地扎下根来,世代守在长城边上,现在的板厂峪村还有一百多名义乌兵的后人。
1954年出生的许国华年轻时开过煤矿,2000年煤矿关停后,他自费包山、护林、发展旅游。他意识到,长城是当地最有吸引力的资源。长城绵延不断,板厂峪的长城能靠什么出彩?许国华想到了砖。
村里相传,周围长城用砖都是在板厂峪烧制的,但村里村外早已没有古砖窑的踪迹。许国华搜集史料,发动村民挖地找砖窑,终于发现了长城砖窑遗址。
他当即上报,经文物部门发掘,挖出了明代修长城时留存的整座砖窑,当时发现66座,后来又有发现,其中的长城砖基本涵盖了明长城所有建筑所用砖型。2013年,板厂峪窑址群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如今,长城砖已成为板厂峪村最重要的文化符号,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。许国华建起了板厂峪长城文化展馆,收藏着刻有文字的长城砖,在他看来,每一块长城砖都有历史、意义非凡。“这半块砖是长城文化展馆的镇馆之宝,上面刻有‘董一元’的名字,我们研究发现,他是明朝著名将领,曾任蓟镇总兵官,过去板厂峪长城可能就由他管理。”许国华说,板厂峪长城的很多长城砖上都刻有人名和地名,是烧砖的过程中刻上去的,记录了从全国各地到这里修建长城的人,显示着众志成城的力量。
随着遗址的发掘,许国华也寻到了自己的根。2004年,板厂峪一带出土的一块石碑证明他是明军守备许大洪的后代,许大洪来自义乌的许宅村。2010年,许国华来到许宅村,和村里的许氏后人一起祭拜了祖先。许国华说:“小时候,奶奶告诉我,祖辈是从义乌来修长城的,我就一直对长城有独特的感情,通过出土文物考证自己确实是义乌兵后人,感觉跟长城的联结更紧密了,更有责任保护好祖辈修筑的长城。”
2003年许国华成为长城保护员。他在履行保护员职责的同时,还出资修复长城,建立长城文化展馆,整理、收藏跟长城有关的各种文物和物件,拍视频宣传长城文化,引导游客参观长城砖窑遗址,让更多的人了解板厂峪长城,了解长城砖,了解长城砖上熔铸着的往事与承续……
张鹤珊:用诗歌和长城聊天
张鹤珊去年底将自己的诗歌集结成册,由燕山大学出版社出版,名为《张鹤珊聊长城》。
书中,张鹤珊聊长城民间传说,聊长城知识,聊自己和长城的奇遇,共收录了22首诗,算是他和长城“聊天”的记录。
张鹤珊也是义乌兵的后代,在长城边上的城子峪村长大,1973年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。回村后,喜欢文学的他开始写作投稿,1975年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。同年,他在长城上寻访到一块石碑,两年后却发现碑不见了,一块碑的失踪意味着一段历史记载的消失,这位文学青年意识到保护长城和长城文化的紧迫和必要。从那时起,他就开始了自发保护长城的努力,对村民在长城上挖药、放羊等行为进行劝阻。2003年,张鹤珊成为秦皇岛第一批长城保护员。
巡护长城是孤独、枯燥的,时常经历风霜雨雪,偶尔还会受伤,但张鹤珊觉得他在保护长城,长城也在陪伴着他,给他带来触动和灵感,他用诗歌和长城对话交流。他的诗中有长城上的新发现,有壮丽的美景,有赏心悦目的花草,有巡查途中遇到的人和事,甚至小小的昆虫在他眼里也充满了奇趣……
初夏,雨淋湿了山路,打湿了衣衫。张鹤珊随口吟出一首小诗:“春绿大山野草发,小桥流水乱鸣鸭。雨中长城美如画,一鞋泥水怎回家?”他解释道,“雨中长城有种别样的美,青砖仿佛染了色,周围草木鲜嫩欲滴,让你忍不住夸赞几句,满鞋泥水不过是调侃自己。写诗就好比巡护长城途中时不时放歌一曲,是和长城‘老伙计’聊天,也给自己排解孤独。”
他将这诗歌配上自己拍的照片发在朋友圈,朋友们从他的“诗配图”中品读长城,了解长城人家的山村生活。“长城本身就如诗如画,我写诗没有章法,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,大多是即兴发挥,朋友们经常给我的诗点赞,有时还帮我修改诗句,一起交流长城文化。”张鹤珊说。
“太阳如火正当头,巡查长城热汗流。解除乏思弄小酒,抓把白云挂敌楼。”张鹤珊善饮,常以酒入诗,“老伴住院我守家,心中憋闷无处发。半杯闷酒两行泪,独坐长城忘回家。”
长城自古多诗文,戚继光镇守蓟镇时也留下了不少诗作,他曾在山海关写下“楼前风物隔辽西,日暮凭栏望欲迷”。400多年后,他一位部下的后人张鹤珊写道:“敌楼顶上看日出,烽火台下赏晚霞。”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来城子峪旅游的赵明辉说,张鹤珊的诗歌让人对长城充满了向往。
“守护长城的日子是平淡的,但我要把它过出诗意来,要让城子峪的长城和村庄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。”张鹤珊说。

微信图片_20230719234014.jpg

这是张鹤珊(左)在向游客讲解城子峪长城的故事。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

除了巡护长城,张鹤珊通过诗歌、照片、视频宣传长城,68岁的他拍抖音三四年了,抖音账号有近40万的粉丝,他说:“长城是‘大家闺秀’,但不能‘养在深闺人未识’,我要用一切办法把长城宣传好,让更多人知道它、了解它,加入保护长城的行列里来,让长城大放异彩,让子孙后代在长城文化的滋养下成长。”
张鹏:用无人机保护长城
山海关区三道关长城关口,张鹏操控着无人机,用实时画面劝阻“驴友”尝试攀爬的脚步,同时让他们“飞阅”倒挂长城的险与奇,“你看,这段长城下面是悬空的,你们走上去会很危险。”很快让原本跃跃欲试的“驴友”知难而退。
在秦皇岛的长城保护员队伍中,用无人机巡查长城,1987年出生的张鹏是第一人。
生活在古城山海关,张鹏从小就喜欢爬长城。2014年他成为长城保护志愿者,经常参加保护长城的公益活动,也时常自己走长城,捡垃圾,劝阻不文明行为,拍照片记录长城。通过媒体报道,他了解到长城保护员张鹤珊的事迹,加入长城保护员队伍成了他的一个心愿。
“那时候爬长城还是一种赏景游玩的心态,后来看长城纪录片,意识到长城并不是冷冰冰的建筑,它是有气息、有灵魂的,就开始想要更深入地认识、探索长城,为长城做更多的事。”2016年,为更好地拍摄长城、了解长城,张鹏专门买了一架无人机,还花一万多元考取了无人机驾驶执照。
山海关境内的三道关长城倒挂于悬崖峭壁之上,是万里长城风光中的一绝。相比于平原长城,它有很多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,保护难度大。前些年,山海关区文物局探索用无人机巡查长城,但由于长城保护员队伍年龄老化,没有人会操控无人机。2017年,张鹏接过文物局购置的高配无人机和三道关长城的巡查任务,成为新一代“2.0版长城保护员”。
“特别兴奋和激动,感觉一份神圣的责任落到了自己肩上,而且新学的无人机驾驶刚好有了用武之地。”最初的几次巡查,张鹏先用自己的无人机练手,很快熟悉了操作。
传统徒步结合无人机,大大提高了巡查长城的效率。多年来,张鹏收集了大量关于长城的资料和数据信息,为长城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“无人机能抵达人力无法到达的角度和位置,从更广阔的视野巡查长城,简直如虎添翼。”张鹏说。
遇到不懂的问题,有新的发现,他会查阅相关资料、文献,了解透彻并深入学习,还在网络论坛与长城爱好者交流长城知识,努力让自己成为高素质的长城保护员。除了保护长城,他还立志成为一名长城宣讲员,用更专业的知识把心中的长城展示给更多人。
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一定会出现更为先进的保护方式,古老长城也一定会迎来3.0版、4.0版甚至更高能力素质的长城保护员队伍,这是升级更是传承。”如今,在做好长城巡护的基础上,张鹏更加注重对长城文化的学习和研究,他说,保护长城、传承长城文化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课题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。


上一篇:高质量发展调研行|高质量建设“康养名城”——河北秦皇岛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新观察

上一篇:【转发新华社】高质量发展秦皇岛行丨打造帆船之城 激发城市活力